成都【切换
服务热线: 156 8098 8098
新闻资讯
高新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
来源:阿瑞斯环保
2022-12-07
(88)

申请日2021.05.25

公开日期2021.12.03

IPC分类C02F1/465;C02F1/66;C02F1/463

摘要

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属于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技术领域。它包括反应池,以及设在反应池中的电絮凝正负极板,所述反应池内包括进料搅拌区、电絮凝区、浮渣去除区、液位调节区;所述进料搅拌区内设有搅拌器;所述电絮凝区中部设有玻璃钢格栅板,玻璃钢格栅板上方固定有电絮凝正负极板,玻璃钢格栅板下方设置曝气管;所述浮渣去除区设有浮渣溢流槽;所述液位调节区通过挡流板与其他区域隔离,挡流板上设有用于液位调节的闸板阀。搅拌器能够将污水和pH值调节剂搅拌均匀;电絮凝区下方设置曝气管,通过曝气加快电絮凝反应速率,并且通过曝气促进水体流动,将浮渣涌入浮渣溢流槽,以便进行自动排渣工作。

2.jpg

权利要求

1.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它包括反应池,以及设在反应池中的电絮凝正负极板,其特征在于,所述反应池内包括进料搅拌区、电絮凝区、浮渣去除区、液位调节区;

所述进料搅拌区内设有搅拌器;

所述电絮凝区中部设有玻璃钢格栅板,玻璃钢格栅板上方固定有电絮凝正负极板,玻璃钢格栅板下方设置曝气管;

所述浮渣去除区设有浮渣溢流槽,浮渣溢流槽底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浮泥排放口;

所述液位调节区通过挡流板与其他区域隔离,挡流板上设有用于浮渣溢流槽槽口处液位调节的闸板阀,液位调节区底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出水口,出水口高度低于浮渣溢流槽的槽口高度。

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其特征在于,所述搅拌器由设在进料搅拌区上方的搅拌电机,与搅拌电机连接的搅拌轴,以及设在搅拌轴下部的搅拌叶片构成。

3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其特征在于,所述反应池底部设有底泥排放口。

4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其特征在于,所述反应池位于电絮凝正负极板底部设有放空口。

说明书

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

技术领域

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属于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技术领域。

背景技术

高压脉冲电絮凝技术采用电化学原理,以铝、铁等合金金属作为主电极,借助外加脉冲高电压作用产生电化学反应,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,以牺牲阳极金属电极产生金属阳离子絮凝剂,通过凝聚、浮除、还原和氧化分解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,达到净化水体的一种技术。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就是使用该技术的一种产品,它包括反应池,以及设在反应池中的电絮凝正负极板,反应池底部设有底泥排放口,反应池位于电絮凝正负极板底部水平面下方设有放空口,通过向反应器中通入污水,接通电絮凝脉冲电源,开始产生絮凝沉淀,有些气泡和固渣附在一起会形成浮渣。目前的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产生的浮渣,需要通过其他专用除渣设备将浮渣清除,无法自动除渣。因此,设计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它能够通过设置的除渣结构,自动完成除渣工作。

发明内容

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:提供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它解决了目前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浮渣难以自动去除的问题。

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:

一种免刮渣电絮凝气浮沉淀反应器,它包括反应池,以及设在反应池中的电絮凝正负极板,所述反应池内设有进料搅拌区、电絮凝区、浮渣去除区、液位调节区;

所述进料搅拌区内设有搅拌器;

所述电絮凝区中部设有玻璃钢格栅板,玻璃钢格栅板上方固定有电絮凝正负极板,玻璃钢格栅板下方设置曝气管;

所述浮渣去除区设有浮渣溢流槽,浮渣溢流槽底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浮泥排放口;

所述液位调节区通过挡流板与其他区域隔离,挡流板上设有用于浮渣溢流槽槽口处液位调节的闸板阀,液位调节区底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出水口,出水口高度低于浮渣溢流槽的槽口高度。

作为优选实例,所述搅拌器由设在进料搅拌区上方的搅拌电机,与搅拌电机连接的搅拌轴,以及设在搅拌轴下部的搅拌叶片构成。

作为优选实例,所述反应池底部设有底泥排放口。底泥排放口用于将内部沉淀的污泥排出。

作为优选实例,所述反应池位于电絮凝正负极板底部设有放空口。放空口用于降低液位,停止反应。

电絮凝正负极板两端的正负极采用石墨极板,位于石墨极板之间的正负极采用金属极板,正极板和负极板交错排列,所有正极板连接到一起并与电絮凝脉冲电源正极连接,所有负极板连接在一起并与电絮凝脉冲电源负极连接。

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:

(1)进料搅拌区内设有搅拌器,搅拌器能够将污水和pH值调节剂搅拌均匀,调整到合适的pH值,有利于提高电絮凝反应效率;

(2)电絮凝区的电絮凝正负极板下方设置曝气管,通过曝气加快电絮凝反应速率,并且通过曝气促进水体流动,将浮渣涌入浮渣溢流槽,以便进行自动排渣工作;

(3)液位调节区通过设在挡流板上的闸板阀控制反应池的液面高度,使得液面的浮渣层恰好溢流进入浮渣溢流槽,通过浮渣溢流槽底部的浮泥排放口排出。

(发明人:吴昊; 程春民)

注: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

微信扫码看新闻

156 8098 8098
微信沟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