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:
028-8399-7799
028-8781-5511
雨水收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
以下是雨水收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
一、历史
古代时期: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池塘拦蓄雨水用于生活的记录,而西北地区水窖的修筑也已有几百年历史,主要用于解决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。在国外,也有许多收集利用雨水的记录,如古罗马时期就有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和雨水收集系统,用于城市的供水和公共设施的用水。
近代时期: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,城市雨水处理主要以疏导为主,重点是快速将雨水从城市范围内排除,通过扩大雨水管道和城市河道横断面、减少糙率或开发分洪渠道等来解决雨洪问题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这种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,如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,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增大,城市防灾能力减弱,暴雨洪水灾害发生几率增加。
现代时期: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,国际雨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,雨水蓄渗、缓排、利用等成为雨水管理的重要内容。很多国家致力于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,通过法律、经济、技术等多种手段,从水量和水质管理两个角度,实行“生态排水”,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。如德国长期致力于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,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在该领域最先进的国家之一,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,并制定了配套的法规和管理规定。日本早在1980年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。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,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。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雨水收集利用起步较晚,20世纪90年代,雨水利用在我国各地兴起,主要偏重于严重缺水地区,如甘肃实施的“121 雨水收集工程”、内蒙古实施的“112 集雨节水灌溉工程”、宁夏实施的“窖水工程”等。
二、发展趋势
技术创新与集成化:雨水收集技术不断发展,未来将更加注重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,如将雨水收集与净化处理、雨水渗透与地下水回灌、雨水储存与智能控制等技术相结合,形成更加高效、完善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。同时,随着新材料、新工艺的不断涌现,雨水收集设施的性能和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: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,雨水收集将得到更多的重视,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例如,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,促使城市在规划设计中优先利用植草沟、渗水砖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 “绿色” 措施来组织排水,实现雨水的 “慢排缓释” 和 “源头分散” 控制,使雨水收集设施与城市的景观、生态、交通等功能有机融合,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生态环境效益。
应用领域拓展:雨水收集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,除了传统的绿化灌溉、景观补水、洗车、冲厕等用途外,还将在工业生产、农业灌溉、城市消防、地下水回灌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。例如,一些对水资源需求较大的工业企业,如化工、制药、造纸等,将通过收集和处理雨水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冷却、冲洗等非关键环节,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。在农业领域,特别是在缺水地区,雨水收集系统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也将逐渐受到关注。
智能化与信息化管理:借助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传感器等技术,实现对雨水收集系统的实时监测、智能控制和信息化管理。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降雨量、水质、水位等参数,根据监测数据自动控制雨水收集、储存、处理和利用的各个环节,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,实现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。
政策支持与公众意识提高:随着对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的提高,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,雨水收集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公众关注2。政府将出台更多鼓励雨水收集利用的政策法规,加大对雨水收集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,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雨水收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。同时,通过宣传教育,公众对雨水收集的认识和参与度也将不断提高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好氛围。
微信扫码看新闻